新科技:讓土壤鎘含量超去除超三成
由于住房和工業用地的日益膨脹,造成農業用地日益短缺,農業用地的土壤質量也收到工業污染的極大威脅。已經危及到食品安全層面,南方的湖南等地的鎘含量超標造成的人體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基于問題的嚴峻性和緊迫性,國家已經高度
2015年5月,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環境生物修復研究中心吳龍華課題組依托中國科學院土壤環境與污染修復重點實驗室,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師范大學等單位,在鎘中低污染聯合修復技術研究方面獲進展。該研究得到科技部“863”計劃課題“農業種植園區肥料與農藥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及示范”的資助。此項科研課題歷時3年陳國初現。
課題組自2012年起在湖南省湘潭縣建立了鎘中低污染農田土壤植物聯合修復技術示范基地,面積30多畝,通過種植景天科植物——伴礦景天兩年,土壤全量鎘從0.64mg·kg-1降至0.22mg·kg-1,低于土壤環境質量二級標準,稻米中鎘濃度下降85%,極大地降低了土壤鎘污染的食物鏈風險,僅湖南省就有上百萬畝適用這種植物修復技術的污染農田。課題組將進一步做好技術的驗證工作,闡明技術原理,研發修復植物的安全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利于技術的推廣和產業化。
我國土壤的現狀是南方紅土居多,治理起來要根據具體情況設計土壤修復方案。總方針以我國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修復、農作物安全生產的發展需求為導向,以綠色、徹底、低成本修復為基本理念,針對我國南方酸性紅壤區大面積鎘中低污染農田土壤,研發了基于超積累植物伴礦景天吸取的高效修復綜合技術,使土壤鎘的年去除率達到30%以上。與此同時,他們還研發了基于低積累品種—水分調控—復合鈍化聯合的稻米鎘安全生產技術,通過伴礦景天與Cd低積累水稻的輪作,或與玉米等的間套作,可在不影響正常農業生產的情況下,通過2到5年實現鎘中低污染酸性土壤的徹底修復。
鎘是有毒重金屬,在所有重金屬污染中,是已知的危害[much]嚴重的農田污染類型之一。尤其是近年來伴隨著采礦、冶金以及鎘處理等工業的發展,我國農業土壤受鎘污染日趨嚴重。土壤鎘污染不僅影響作物生長發育,降低產量和品質,而且通過植物吸收累積,殘留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much]終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對人類健康產生巨大威脅。土壤生態環境測試及分析評價系統可以幫我們檢測具體的土壤參數。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做好土壤情況的安全等級報告,向社會公示,得到輿論監督,早日完成受污染土壤修復工作。
大米是我們日常必須使用的基本糧食,但是由于轉基因和污染已經讓萬千家庭擔心受怕。兒童的米粉基本都是購買國外品牌,而且必須是原產地是國外。面對種種環境污染換來的GDP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思考下:未來 我們給子孫留下了一個什么樣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