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基因技術培育的大豆可更加耐鹽
據悉,通過基因技術培育的大豆可以變得更加耐鹽,這是中澳科學家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的結果,有專家認為,這項發現對保障國際糧食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農科院北京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發起的聯合研究發現,大豆的一種特殊基因可增強大豆植株對極端環境的耐受力。研究帶頭人,阿德萊德大學副教授馬修吉列姆(Matthew Gilliham)表示,無論是從種植面積和產量來看,大豆都是世界第五大糧食作物,研究大豆種植對于國際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包括大豆在內的許多商業作物對土壤鹽度十分敏感,高鹽度很可能對作物產量造成不良影響。不僅如此,世界農業用地鹽化面積正在飛速增長,預計在35年內擴大一倍。
有一位來自北京作物研究所的邱麗娟教授和關榮霞博士在研究中檢驗了上百株不同品種大豆的基因序列,[much]終標定了一個備選耐鹽基因。來自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員隨后重點研究了這個標定基因。邱教授稱,她和研究人員在對比兩個大豆商業栽培品種時發現了這個耐鹽基因,此基因在其他商業栽培、傳統栽培和野生大豆植株上也可以很好地表達耐鹽性。
吉列姆表示,新發現的耐鹽基因采用了其它耐鹽基因從不曾有的作用方式。通過甄別這種特殊的作用方式,科學家可以在其他作物,如小麥和葡萄上發現類似基因,并通過特殊培育以加強作物的耐鹽性。
當科學家在沒有鹽度的土壤里培育新的雜交品種時,這個特殊基因慢慢消失了,很多新的大豆品種因此對[much]近全球加速鹽化的土壤喪失了抵抗力。然而耐鹽基因被確定后,科學家便可以設法保留這個基因。在培育新的大豆品種時,可以通過基因標記法確保子代植株保留親代的耐鹽基因,并在具有一定鹽度的土壤中培育新品種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