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儀器開放:喚醒“沉睡”的科技資源
12月14日,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在介紹北京科技不斷研制發展情況時指出,為提高北京大興的科研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將引入專業化服務機構,讓科研儀器設備面向社會開放共享。與此同時,科研成果向科研人員轉化率也由以前的30%提高到70%以上,且單位可以對科技成果進行自主處置,不需要再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批。
閆傲霜表示,為激發科研人員活力,讓他們有更多的獲得感,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105項國有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激勵試點方案獲得批復,405名科研和管理人員獲得股權,激勵總額約2.25億元,如今這些先行先試政策已向全國推廣。
目前科技成果轉化所獲收益可按70%及以上的比例,劃歸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對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所有,剩余部分留歸單位用于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工作。可以看出,北京市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力度不斷加大,由以前的30%提高到70%以上,而且單位可以對科技成果進行自主處置,不需要再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批。
針對科研經費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情況,本市進一步完善財政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包括簡化財政預算編制,科研經費預算只需編制一級費用科目,不再提供過細的測算依據,同時取消財政預算評審程序,將立項和財評“合二為一”;賦予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的科研自主權;建立統一的科研項目管理信息系統,加強科研項目信息公開、信用管理、經費審計、績效評價和檢查指導等。
對于如何喚醒“沉睡”的科技資源,提高官辦單位購買、運營和維護的科研設備利用率的問題,市科委聯合中科院、清華、北大等單位,共同搭建“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推進科研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通過經營權授權,促進科技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引入專業化服務機構,將能開放科技資源的經營權授權給專業服務機構,促進科技資源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解決了高校院所開放科技資源的產權問題。
同時,建立利益分配機制,解決了開放科技資源市場化運營和服務問題。建立了資源方、服務人員和專業服務機構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多方共贏。
另外,改革政府投入方式,探索形成了以財政資金為先導、市場化運營為基礎的運行機制。引入績效考評機制,以單位開放儀器設備資源數量、服務企業數量、服務合同收入等方面按一定的權重比例作為績效考核依據,給予“后補貼”支持,實現了以“效果”為導向的政府投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