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成果發布會在京舉行
2015年,是我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2015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新中國的歷史上鮮明地做出了建設“健康中國”與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的重大決策。被稱為“史上[much]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實施。這一年,頂層設計、改革引領、法治保障,以及系列制度不斷研制與實踐不斷研制成果有效實施,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新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2016年12月6日上午,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曲阜師范大學山東省食品安全治理政策研究中心、中國食品安全輿情研究中心等單位在北京聯合發布了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成果,并通過了《2015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狀況研究報告》、《2015年中國食品安絡輿情研究報告》、《2015年主流網絡輿情報道的中國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研究報告》等成果形式公布了近年來研究團隊對我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狀況的研究進展。
國家質檢總局原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副會長劉兆彬,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朱長學,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研究團隊負責人吳林海教授等出席新聞發布會。
《2015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
《2015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我國主要食用農產品與食品生產與市場供應狀況良好,有效滿足了國內需求,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的高位水平,合格率達到了97.1%,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6.1%、95.6%、97.6%、99.4%和95.5%。食品工業持續增長,繼續鞏固其在國民經濟中重要支柱產業地位,較好地滿足了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2010年以來,國家食品監督抽檢合格率一直穩定保持在95.0%以上,2015年達到了96.8%。進口食品貿易在高基數上繼續實現新增長,貿易總額達到548.1億美元,較2014年增長了6.57%,再創歷史新高,進口食品在滿足國內多樣化食品消費需求,平衡食品需求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研究報告認為,2015年我國主要食用農產品與食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繼續呈現“逐步向好”的基本格局,雖然近年來我國仍然發生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不同的人士對食品安全狀況有著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媒體也有著不同的聲音,但“總體穩定,正在向好”確實是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的基本面。這一基本面并非因為不同看法、不同聲音而改變。
《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狀況研究報告》
《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狀況研究報告》分析了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建設狀況,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新境界,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逐步完善,社會共治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為確保食品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15年中國食品安絡輿情研究報告》
《2015年中國食品安絡輿情研究報告》指出,食品安絡已經成為公眾參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有效平臺。研究團隊通過分層抽樣的方法,對國內48個城市2490個有效樣本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網民認為食品安全狀況有了新的改善且比較有信心,參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意愿較高,但網民識別食品安絡輿情真實性的能力不強,而且更為關注輿情中的負面信息。由于非常復雜的原因,目前食品安全謠言仍然在網絡中大肆傳播,尤其是大量的失實報道、片面解釋和隨意發揮,干擾公眾對食品安全事件的理性認識。公眾食品安全知識相對匱乏,在面對網絡謠言時難以甄別真偽,往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食品安全事件作出非理性的判斷,引發食品安全恐慌。因此,必須深入探討食品安絡輿情的演變規律與監管引導策略,以促進食品安絡輿情健康有序發展。
新聞發布會上,研究團隊發布了運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數據挖掘工具專門研究而形成的《2015年主流網絡輿情報道的中國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研究報告》。研究認為,2015年間全國發生了26231起事件,平均每天發生約71.9起事件。事件發生的數量排名前五位的食品種類分別為肉與肉制品(2600起,9.91%)、酒類(2272起)、水產與水產制品(2143起)、蔬菜與蔬菜制品(2035起)、水果與水果制品(1878起)。
2015年,由于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生產或經營假冒偽劣產品、使用過期原料或出售過期產品等人為特征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占事件總數的比例為51.16%。相對而言,自然特征的食品安全風險因子導致產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仍然相對較少,占事件總數的比例為48.84%。
研究指出,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成因十分復雜,是長期以來各種矛盾累積的必然結果。雖然我國食品生產與加工企業的組織形態在轉型中產生了積極的變化,但以“小、散、低”為主的格局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觀,生產與加工環節的多發性具有現實基礎;同時由于食品工業的基數大、產業鏈長、觸點多,更由于誠信和道德的缺失,且經濟處罰與法律制裁不到位,在“破窗效應”的影響下,必然誘發人源性的食品安全事件。
此外,雖然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在探索中逐步優化,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政府、市場與社會間,地方政府負總責與治理能力間的匹配關系,體制滯后是事件多發的體制原因。
研究團隊在新聞發布會上還介紹了編輯出版的《中國食品安全治理評論》(第4、5卷)的情況。《中國食品安全治理評論》集刊的相繼出版,不僅體現了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學術思想的時代演進,也順應了當下食品安全治理新常態與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發展的新訴求,在“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方向指導下,一定能夠通過不懈的努力,推動集刊在贏得了學術界越來越多贊譽的基礎上走向輝煌。
國家質檢總局原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副會長劉兆彬在講話中指出,目前我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正處于重要的轉型階段,既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大監督力度,努力實現依法監管、[accurate]監督,又要發揮第三方機構與公眾的力量,尤其是需要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促進監管力量的新組合。他對江南大學等研究團隊連續多年深入調查,潛心研究并通過多種形式,發布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成果的做法表示贊賞。
朱長學在致辭中指出,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十三五”規劃更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高度,提出并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并對健康中國做了非常具體的規劃,可以說實施食品安全戰略,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安全,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內涵。
朱長學指出,作為中國食品安全事業輿論陣地,《中國食品安全報》見證了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見證了中國食品安全體系的建立與監管體制的改革,也深切地感知到中國食品工業、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事業和中國食品安全輿情研究的艱辛。今天再次聯合江南大學、曲阜師范大學等共同發布相關研究成果就是表達《中國食品安全報》的誠意,未來還將與學界展開更多的合作,繼續研究與發表食品安全深層次課題。
近年來,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堅持問題導向,基于實證調查,致力于食品安全治理研究,目前已成為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性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研究智庫。據悉,《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與《中國食品安絡輿情發展報告》是教育部批準,由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承擔的2個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培育的發展報告,此次是由研究團隊連續推出的第五個系列年度報告,也是研究團隊目前正在承擔國家社科重大招標課題《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研究》的研究成果。
50多家新聞媒體與研究團隊10多位學者,以及相關單位的專家學者等參加了研究成果發布會。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主任徐立青教授、曲阜師范大學社科處副處長張英魁教授也分別代表主辦單位在會議上發言。